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直讲不练,故练习质量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探索“课堂三导教学”理念下数学设计的一些策略,以使数学练习有效,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精心“导练”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
一 、设计开放式练习,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在教学中,适当设计灵活、多向变式问题和开放式练习,能有效把练习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透过表面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进而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采用根据条件,补充问题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某工程队修筑100米的公路,已修好全程的, ?根据已知条件,老师与学生共同提出了很多问题:1、已修好了多少千米?2、还剩多少千米?3、剩下的比已修好的少多少千米?4、剩下的是已修好的几分之几?5、已修好的是剩下的几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整理出解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得到新的启发。
二、设计“陷井式”练习,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
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设置一些“陷井式”题,让学生被假象所迷惑,进入误区,再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方法、知识,破除“智力陷井”。学生不仅学得有兴致,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下面的计算对吗?
(38+62)×35+65=100×100=10000
×÷×=1÷1=1
学生对于这类似的“简便运算”题,似有曾相识之感,便产生了迷惑。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再算一遍,看是否与上述“简便方法”的结果相同。由此促进学生寻找出错误原因,防止错误的再次产生。
三、设计相近式练习,引导学生类比思维能力训练
低年级学生在比较时,往往不善于分清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教学中要注重从相异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相同点。
如设计一组练习题:1、水果店每天卖出5筐苹果,卖了6天,水果店原有多少筐苹果?2、水果店有30筐苹果,卖了6天,每天卖多少筐苹果?3、水果店有30筐苹果,每天卖5筐,几天可以卖完?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1和2题,2和3题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比较建立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
四、设计探究式练习,引导学生联想思维能力训练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性思维需要通过对现有经验及表象的加工、提炼以及跨越时间或空间的想象,才能重新组合出新的东西。为此,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设计探究式练习来启发、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初步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后,我设计以下问题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而发展其空间观念。
1、问:你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时,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相到三条棱相交于一点”后,老师即在黑板上先出示一个顶点,后画出一条棱。
2、问:看到长方体三条棱时联想到什么?如学生回答“联想到长方体的三个面”,还可追问:“由这三个面想到相对的哪三个面?”
3、老师写出长方体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6CM、4CM、3CM。想象长方体的后面的面积是多少?
4、求:长方体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5、如宽和高长度各延长至6CM时,想象这是一个什么立体图形?每个面的面积将是多少?
这样的探索式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右脑的开发,达到我们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目的。
五、设计互逆式练习,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训练
学生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是因为对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入的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以“顺、逆”两个角度思考的分析方法,拓宽思维路子。
如: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和长方形一定等底等高。”很多学生判断正确。什么原因?主要是他们对“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长方形,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结论的前半部分理解不深,只重结果。怎么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判断错误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当“三角形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时是否一定要“等底等高?”,三角形可以等积变形吗?长方形呢?学生作出明确的判断后,再以实例证明之。通过上面的互逆式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优化各种类型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