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老师读书分享2则

时间:2024-08-11 16:25:17
老师读书分享2则[本文共2726字]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寒假读到的这本书——《探索,成长的力量》。寒假期间,学习中心组洪老师要求大家开展线上读书会,大家要共读一本书。因为这是一本课程故事的合辑,读起来比较轻松好上手,不像一些专业书籍一样,可能让人看不下去。并且因为它讲课程故事,跟我们当前课改中所做的事情息息相关,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它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9年9月的,由张斌、虞永平教授主编。全书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立场、经验、反思以及幼儿和教师的成功、喜悦、收获、苦恼、失落、决心和意志,真实地反映了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真实画面。书中的内容都来自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点滴,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回忆和梳理自己的课程经历。

正式介绍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就这几个概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养故事、观察记录、学习故事和课程故事。可能有的老师还分不清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异同。

教养故事,就是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教育事件,比如说有个孩子刚来幼儿园因为入园焦虑总是哭,后来老师通过交流、陪伴、和家人沟通等等方式,帮助这个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又或者某个孩子总是打人、咬人,很有攻击性,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如何做的。这样的过程和反思记录下来的,可能就是教养故事。

观察记录我们写得非常多,就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游戏等情况进行一个片段式的观察,再采取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一般有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被观察者、事件描述、反思评价等。这个观察的内容可以是孩子正向的积极的表现,也可以是不那么好的表现。

学习故事是发源于新西兰的一种比较新型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它更关注与孩子比较出彩的行为表现,也叫“哇时刻”,而且它的行文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分为注意、识别与回应三大板块。

最后,课程故事。在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对于课程故事的表述——幼儿园课程故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叙事,就是讲述那些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关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故事。它是幼儿教师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真实事件的叙述,其目的在于通过故事去体悟并闸述教育工作所蕴含的规律、原理,促进叙述主体和听众(读者)对教育现象一一特别是课程问题——的深度理解与思考;是一种将客观事实呈现、主观感受体验和理性观点阐释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发现过程。

序言中用回顾、反思、研究、分享、成长这五个词对课程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

接下来我从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第一,书的主要内容;第二,我将就书中的一个故事展开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三,读完此书我的一些感悟。

我将书中的故事整理成了一张图表,可以看到,全书一共14个故事,故事来自于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北京六个省的11所幼儿园。其中江苏省所在的幼儿园故事的篇数最高,有7篇,占了一半。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虞永平教授是江苏南京的,所以在选送篇目上有一些倾斜,哈哈,开个玩笑!然后从课程持续时间上来看,最短的课程是进行了1个月,最长的则开展了9个月,接近一年的时间了。课程的年龄段集中在中大班,可能也是因为小班孩子年龄比较小,开展这种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课程难度比较大。从课程的时间来看,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课程基本是2018年开展的,猜测出版社团队18年开始收集故事,然后集结、删选、修订、出版,于是这本书2019年9月正式出版问世了。不过,最早的一个课程却发生在2015年11月到2016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咿咿呀呀唱大戏》。我就联想,15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开始课程改革,还连课程故事是什么都不知道。再次感慨一下,专家引领的力量,哈哈!

言归正传,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实施它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做支持。做课程急不得,因为你想要把一个事情搞清楚、弄明白,要追随孩子、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得,是需要时间的。你看,书中的课程,最短的也进行了1个月。

《一封信引发的“停车场”》读书分享

接下来,我就《一封信引发的“停车场”》这个故事与大家进行简要的分享。这是中班的课程,时间进行了9个月。可能我们老师一看到9个月就在想,什么事儿啊,能做那么久?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课程主要围绕“停车场”的线索展开,每一个环节的产生都是因为孩子们发现了新的问题或者产生了新的兴趣。(根据思维导图进行介绍)

读完这本书,我有什么思考和感悟呢?

第一,关于课程的缘起。书中的课程全部是源自与儿童的,那么是不是只有源自孩子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呢?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课程,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定义为好的或者不好的,也不能一味地说来自儿童的就是好的。课程可以基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基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基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基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基于园内外的独特资源。重点是,在课程行进中我们要追随孩子的兴趣,通过课程,要实现孩子经验的提升。

其次,关于课程故事的撰写。我们在写课程故事的时候,往往受到了幼儿园考核与评比的影响,我们试图撰写一篇“完美的”的课程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就像导演,孩子们像演员,老师看着孩子们按照自己预设的剧本一步一步往下走,然后获得老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发展,这是不对的。我们在阅读书中的故事时可以发现,这些故事是跌宕起伏的,是真实的,是对于老师和孩子们所做的事情的真实再现。他们会遇到问题,他们会偏离一开始设定好的轨道,但是他们的老师总是会及时停下来,和孩子们商量着一起做,这就是追随孩子。如果我们写的课程故事整个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那么,这个课程故事就一定是经过修饰和导演的。

再次,关于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做一个专业的有心人。要具备课程意识,建立正确的儿童观与资源观。第一,在做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学会耐心等待,让孩子先行,不要拽着孩子跑,不要剥夺孩子学习和尝试的机会,不要“我们觉得”而应该是“孩子怎么想”,把问题还给孩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孩子们获得经验的机会,都是他们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机会。老师们要有胆量、有思考、敢作为,要相信自己孩子的行动力,不要担心追随孩子会让事情失去控制。有时我们会觉得课程进行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问问孩子;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问问孩子;当遇到纷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问问孩子。这一次一次的问问孩子,就是我们儿童观的体现,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与追随。课程是在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教师应当重视孩子们的探索,在不同阶段引导与启发幼儿产生不一样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不断推动活动的发展。总之,这是一个相互促进与推动的过程。第二,教师要学会专业思考,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区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疑问或支持自我。建议教师组建了相对稳固的课程研究共同体,由几位老师商讨解决问题。

最后,关于课程中集体活动与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的结合。我认为,不是每一个主题的每一项内容都能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体现。源于生活的课程,比如洗手池故事,与孩子的一日生活密切相关,就很容易体现;但有一些节日的、主题下的课程,如何与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结合呢?我的建议是,相关的自然融合,无关的不要强行结合。例如三八妇女节课程下,老师们就会苦恼这个主题建构区能投放什么材料呢?有的老师就会生拉硬扯,说要给妈妈造房子。那么这就是老师强行解读的,不是孩子自发形成的,就没有太大必要。反之,像刚才的《一封信引发的“停车场”》这个课程,孩子们去建构区搭一搭停车场,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老师读书分享2则[本文共272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