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国家高新区在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

时间:2024-09-29 12:21:49
国家高新区在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本文共5169字]

发挥特色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 贡献应有的责任担当


尽管本人没有机会参加市第七次党代会,没有能够直接聆听陈新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但本人对报告文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通读和部分的精读。报告通篇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出现绿色发展频次达五十多次。报告强调要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之纲,认识上再深化,工作上再落实,奋力开创衢州绿色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为实现这个目标,报告提出了四个必须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衢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必须充分发挥衢州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必须坚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不唯GDP,不以GDP论英雄,绝对不是不要GDP。必须切实强化“跳起来摘桃子”的责任担当,拉高标杆,自加压力,永攀新高。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把目标定得高一些,有干大事的气魄、创大业的胆识,谋求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衢州唯一冠以绿色帽子的单位,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目标发展中理应贡献更多的责任担当。本人在集聚区管委会分管安全环保、信访维稳及高新片区、循环经济小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结合本职谈点体会、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实际上是包括“一核一片”,“一核”指市本级(含柯城、衢江)198平方公里,江山、龙游、常山三片108平方公里,国家级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指本级东港片区范围,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指本级高新片区范围。下面我主要谈谈高新区的绿色发展问题。衢州国家级高新区是国家级47个(化工)高新区之一,是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的33家副主任委员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化工类)联盟的三十家发起单位之一(今年510日在宁波成立)。在全国电子化学品,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化工企业或化工园区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有着不怎么好的形象和口碑,但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扮演者重要角色,去年全行业规上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9万亿元。只要技术应用得当,管理规范有序,完全可以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利用、清洁安全生产,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生。我们不是沿海临港化工园区,不可能以重化为主,不可能高大帅富,我们追求的是特精专绿的产业特色。

一、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园区

(一)着眼长远发展,抓好空间规划

在建园之初,衢州国家高新区就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的要求,以巨化片区发展规划为基础,高标准编制《衢州国家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园区坚持以专业化工园区为特色,以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和要素集约为中心,以发展氟硅钴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规划氟硅材料产业园、巨化静脉产业园、智慧物流园、元立金属制品产业园、华友钴新材料产业园、韩国晓星工业园等6个特色产业区中园的专项规划。随着一批优质项目的顺利实施,较好地形成了基础设施规划超前、公用设施配套共享、运输安全便捷、布局合理高效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了三生融合的空间形态

(二)围绕“四大循环”,谋划特色小镇

由于历史原因,衢州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非常明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利用重化工的产业基础,促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后,我们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与时俱进谋划创建衢州循环经济小镇,并委托上海红东设计公司编制完成《衢州循环经济小镇概念规划方案》,同时,为突出小镇特色,既保证景点与小镇风貌的契合度,又体现工业旅游景点风格的个性化,我们又邀请了梦想小镇和基金小镇的设计单位——南方设计公司编制《衢州循环经济小镇建设深化实施方案》和《衢州循环经济小镇城市设计》,并于2016年1月28日被列入全省第二批创建名单。

按特色小镇建设要求,要建立3A级景区,这恐怕有点难度,一年多来,我们在小镇建设运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逐步实现四个层面的循环。实现企业内循环。巨化集团、元立集团、华友钴业等一批企业率先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循环发展,形成以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巨化模式”、经济效益优先的“元立模式”等。实现产业小循环。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形成了“一主三特色”的氟硅循环产业链、余热余压循环利用的钢铁产业链、钴锌新材料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业循环链、废水利用产业循环链。实现园区中循环。小镇内各个产业之间的副产品充分实现相互循环利用,工业固废钢渣、氟石膏、钴渣、硫酸渣及工业污泥等工业固废的处理和利用率达到96%,形成了“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大循环。小镇承担整个片区工业、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承担了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建成了全市唯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功能覆盖全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二是逐步推进三大体系建设。以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利用、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化美化、村庄搬迁、旅游配套等“五大工程”百亿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小镇生态化改造体系初见成效。以氟硅材料产业园、巨化静脉产业园、智慧物流园、元立金属制品产业园、华友钴新材料产业园、韩国晓星工业园等“六大区中园”建设为抓手,小镇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以安全环保、物流管控、智慧园区、绿色能源、生活配套、科研创新、绿色金融“七大平台支撑”建设为抓手,小镇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提质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产业链特色更加显现。2016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增幅为全省第5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为全省第2名。

(三)强化产业特色,明确发展定位

强化特色发展定位,培育园区核心竞争力是园区生命力所在。衢州国家高新区是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巨化集团公司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属于典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化工园区,在产业定位和发展上与巨化集团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所以在产业的定位和发展上,始终贯彻特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主导产品不和巨化雷同,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对巨化已有的产品开发项目做好增量控制,主要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新产品新材料开拓市场的能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此,衢州国家高新区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及时确立“稳定发展氟化工、重点提升硅产业、积极培育服务业、全力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发展战略,同时,坚持把发展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化纤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并进行重点培育,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做大做强氟硅钴新材料产业,最终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完善功能配置,着力打造精品园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是提升园区承载力的关键。衢州国家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坚持循环经济和要素集约的理念,按照配套科学化、建设高效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注重基础设施共享统一规划、管道互供原料集中布局、循环链超前谋划,扎实推进平台建设几年来,园区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配套项目406个,投入资金50多亿元,区内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固废收集处理等配套齐全,园区“两纵五横”路网基本形成,危化品物流通道已投入使用;“智慧安监(环保)”监管中心建成投用,对区内企业实现物联网监管,基本实现安全、环境监管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项目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商务金融、职工公寓、工匠学院等功能配套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同时,全面启动循环经济小镇的各项建设任务。

三、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活力园区。

一是深化产业方向研究。成立产业研究团队,加强对主导培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分析研究,梳理产业链条,绘制产业谱系,明确产业发展路径、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等。以产业循环为核心,积极推进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重点发展提升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同时,按照“差异化”、“互补性”、“开放型”原则,不断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园区内拥有以巨化集团、华友钴业、中天氟硅为依托的氟硅钴新材料企业50多家,已形成完整的氟材料、有机硅、无机硅三大产业链以及国内最全的氟硅新材料产品体系(产品达17大类200多种),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氟硅两个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和国内综合规模最大、产业链优势最为明显、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全国性氟化工生产基地,呈现“氟硅联动,两硅联动”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是全国电子化学品材料基地,目前,正在申报新能源关键材料基地。

二是强化产业精准招商。充分利用产业研究成果,积极引进一批与园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效益好,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辐射能力的骨干企业。近年来,我们引进了23家国内外氟硅产业领域的优质企业落户园区,产业链更加完善,氟硅产业得到集群发展。引进了同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新药项目,以及一批降糖功能保健品产业化及相关药物、抗病毒药物(肝靶向药物)及抗癌新药等9个优质生物医药项目,补上了衢州生物健康产业的短板,带动衢州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引进了华友钴业、杉杉股份、天赐新材料等企业,形成了全国产业链最长的锂电池产业基地。华友“锂离子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2016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中韩(衢州)产业合作园的建设获得省政府首批命名,总投资70亿元的韩国晓星NF3和氨纶丝项目成功入驻。

四、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打造绿色园区。

“高”和“新”是园区发展壮大的生命线,更是园区不变的追求。近年来,衢州国家高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整合改革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5523”工程,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用改革的方式与途径做好“加减乘除”四篇转型升级文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国”字号品牌园区相继创建成功,如,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基地于2013年9月10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被列为同期全国20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之一;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于2013年11月24日正式开园;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于2014年1月1日成功列入36家第五批示范基地名单。2015年10月,被中国石化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

一是以现量换增量,做好加法。几年来,园区累计实施“四换三名两化”项目300余个,总投资98亿元,成为全省“四换三名”工作示范开发区。同时,推动园区企业与中科院长春应化研究所、上海有机所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2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园区内有国家、省、市高新科技企业92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8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集聚了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31名。2016年,园区专利授权956件,园区新产品产值达278亿元,较好地实现了“一个领军型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一个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个产业的兴盛、一个产业的兴盛带来快速转型”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存量换增量,做好减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五个一批”工作,主动“瘦身”,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确保优质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共新培育上市挂牌企业6家,8家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战略重组,18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获得生机,7家企业完成行业整合,34家企业完成破产盘活。

三是以变量换增量,做好乘法。围绕打造“创业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园”的完整孵化链条,重点建立了能与国家创新要求及国际化接轨的产业孵化“飞地”——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9个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生物医药项目入驻、注册并将产业化落地在园区,预计总投资35亿元,为衢州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夯实基础。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今年将投入使用。

四是以要素换增量,做好除法。大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僵尸企业”,把土地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低、市场需求低、社会贡献低的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对不同的市场主体,采用不同的价格管理,提供不同的要素供给,以实现要素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几年来,共置换低效用地2000亩,节约利用厂房23万平方米。

几年来,衢州国家高新区在实施差异化发展建设特色专业化工园区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高标准,我们离“绿色发展”要求的差距还很大,许多事关园区长远的战略性举措还处于起步或实施过程中。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敢闯敢试、敢走新路,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以改革为强大动力、以开放为重要途径,用新机制、新思想、新观念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探索开放条件下的发展跨越;必须不断优化环境,牢固树立为投资者、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以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衢州国家高新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定沿着七次党代会明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向着全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回收,全生命周期循环的目标努力,以实现高新区资源循环化,生产智能化,物供管道化,技术高端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绿色化而奋斗。 


《国家高新区在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本文共516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