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隆中对》读书笔记

时间:2024-10-13 04:13:49
《隆中对》读书笔记[本文共10436字]

第一篇:隆中对

隆中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设计(一)

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

设计(二)

(多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诗猜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谜底: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 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一探究竟。(多媒体出示陈寿与《三国志》及历史背景简介,指明学生朗读)

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

1听读课文录音,标画生字词和长句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

1借助注释出声地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出声的翻译对学生而言十分实用和有效,即可以集中精力,同时便于判断语言是否顺畅,翻译是否准确全面。

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

(1)“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岂”:可,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2)凡三往,乃见。--根据史料的不同,“三”有两种解释:一为三次;一为虚指,多次。

四 、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 一位智者--国士无双(多媒体出示话题一)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文句: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伸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

(2)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才能志向深受友人认可。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才能超群,堪称卧龙,一朝飞天,成就非凡。

(4)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高洁傲岸,不趋炎附势。

(5)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天赋奇才,不可多得,为刘备所认可赏识。

(6) 诸葛亮的回答--洞晓时局,运筹帷幄,目光长远。

(7)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才能深受赏识,为人所嫉妒。

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处好?讨论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经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主人公更加客观而全面。

五、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2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整理诸葛亮有关事迹和后人吟咏凭吊他的诗词、对联。

第2课时

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机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

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

(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机遇,也能够体现其兼济天下的大志。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体现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

(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 ……此处隐藏6676个字……/p>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推荐访问:WWw.)“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

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四)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乙】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6、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两篇传记的开头,都写到传主少时的事情,试比较他们生活经历中的异同点。

17、他们少时的大志几乎都不能为一般人所认同和赞赏,甲文是“当

时莫之许也”,乙文是怎样的?请将原文抄录在下面。

18、《史记》《三国志》另加前后《汉书》,号为“四史”,是中国史书的经典。同为经典,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表达有何特色?你更欣赏哪种表达方式?请把理由说出来。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第四篇:《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西工大附小三年级:崔皓为

第五篇:读书笔记

安丰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安丰初中 赵 嵩

自从上学期学校安排了教师读书活动,我从图书室借阅了几本自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起初,也只是随手翻翻,可真正在闲暇时打开阅读,却又不一样的感受。对《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将教师与医生放在一起联想。医生看病的原则首先是“望、闻、问、切”,即要实事求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

王老师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这样在引导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是仅凭经验来处理问题。诚然经验对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验引来的思维定势,逐渐懒惰的思维方法有时却有致命的危险,或者说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人们都说“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够对每一个人都能洞察心机,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代沟,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想法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显得至关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这些教育手段渐渐成了目的,凌驾于教育之上,而教师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过程甚至成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有多少老师能够真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问题生就真成问题了,很多本不该划为问题生的也变成问题生了,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呢?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外,就是要我们关心学生的需求。现在有太多的学生被家长当做白板从而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仅仅是家长看来的白板,实际上经过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学生这块板上并不是随意能刻画的来的。比如书中分析学生去网吧的原因时就很透彻,说到底就是学生把自己在家在学校以及和同学朋友间未能发泄的东西 1

安丰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天堂的过程。 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越是直接跟他说不要去做某事,他反而越想去做一样,因为这种教导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产生的矛盾更成为了一种催化剂。不问青红皂白,只问是非对错,到头来真不知道到底孰是孰非,孰对孰错了。

对于老师来讲,这本书堪称工具书,特别适合任课老师阅读,它比较全面地罗列出了学生在青春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应方法,现在很多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因此时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首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后再进行处理,而不是想当然地马上批评教育,孩子的心灵很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老师仅靠学校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是很难对付现在的学生的。

如果你还在为问题生而烦恼,建议你读一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相信你您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隆中对》读书笔记[本文共1043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